原文标题:昆山爆炸背后的轮毂巨人:中信戴卡“降低成本永无止境”
韩玮/文
8月2日,一场发生在江苏昆山开发区的特大爆炸案,震惊全国。
当天早晨7时37分,中荣金属制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荣”)的汽车轮毂抛光车间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爆炸,目前已致75人死亡、185人受伤。中荣公司的此次重大事故,也让其下游的一家汽车零部件企业进入舆论的视野—中信戴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信戴卡”)。
这家隶属中信集团的轮毂企业堪称“隐形大鳄”。据其官方网站介绍,中信戴卡目前是全球最大的汽车铝制零部件供应商,2013年实现销售收入132亿元,铝车轮销量达到3075万只。今年6月,美国权威汽车杂志《Automotive News》公布2013年全球汽车零部件配套供应商100强名单,中信戴卡是中国目前唯一进入全球汽车零部件配套供应商100强的企业,位列83;中信戴卡自2012年开始入榜,过去两年分别排名97和92位。
然而,硬币的另一面是,中信戴卡的发展秉持低成本战略,直至昆山中荣事发,人们才发现,其供应商竟未能达到国内安全生产标准。
谁来管控供应商?
8月4日,中荣爆炸特别重大事故调查组组长、国家安监总局局长杨栋梁公布事故调查的初步情况。据称,事发的厂房没有按照二类危险品场所进行设计和建筑,在厂房内,生产工艺线路过紧过密,不到2000平方米的车间内布置了29条生产线,一个生产线上有16个工位,而就在这样违规的密集场所,除尘能力却严重不足。另外,企业管理方的安全生产意识和知识异常匮乏,分管安全生产的副经理居然不知道粉尘会有爆炸的危险,没有按照规定给生产线上的工人配备阻燃、防静电劳保用品。同时,该企业还严重违反劳动法规,超时组织作业。
时代周报记者查询工商资料得知,这家“非安全生产”的中荣公司成立于1998年,注册资本880万美元,经营范围包括生产汽车后视镜及汽车零配件等五金件的金属表面处理加工、汽车零配件的商业批发及进口业务。
而据中荣官方网站介绍,公司拥有员工450人,核心业务是电镀铝合金轮毂,主要客户为戴卡(GM)和其他美国后市场买家。
8月3日,通用汽车公关部在发给时代周报记者的邮件中确认,“中荣是通用汽车全球供应商戴卡的供应商。尽管通用企业与中荣没有直接的合同关系,我们的直接供应商也必须提供符合国内环境、安全和质量标准的二级供应商。”
然而,未能达到国内安全生产标准的中荣何以能够成为中国轮毂行业老大中信戴卡的直接供应商以及通用汽车的二级供应商呢?
8月4日,中信戴卡新闻发言人耿小军曾答应时代周报记者解答有关供应链管控的问题,但半个小时后,他以“在外出差”为由拒绝接受采访,并表示,有关信息参照公司网站。
当天,中信戴卡网站上贴出一篇秦皇岛新闻网记者韩立勇采访戴卡公司新闻发言人的访谈文章。文章中,耿小军表示,中荣是经国外汽车厂批准认可的为铝合金轮毂提供电镀加工的供应商之一,是一家台资企业,目前为多家铝合金轮毂生产企业提供电镀加工,戴卡公司为中荣的多家客户之一。
此后,中信戴卡方面向时代周报记者提供的另一份报道则援引知情人士指出,中荣的打磨电镀涉及后加工领域,外国汽车厂会派自己的供应商质量工程师不定期到现场对生产工艺和产品质量进行评审。评审重点是:生产线是否合理、设备是否满足要求、产品质量是否能达到要求。戴卡也会参与评审,但终审确认权由外国厂商的工程师把控。
目前,通用公司并未答复时代周报记者关于供应链管控的询问。但国内一家与通用公司共用同一质量控制体系的主机厂的一位供应商质量工程师在匿名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却给出了另一套说法,“对于特别关键的二级供应商,我们会参与技术评审、安全生产评估等工作。但同时,对于主机厂来说,我们不可能抓到所有的下级供应商。比如,一个总成零件可能会下分至四级、五级供应商。如果我们都要管,那就管到矿山里去了,要保证矿石的质量、铝液的质量等等,这就矫枉过正了。”
据其介绍,通常来说,主机厂会对一级供应商进行直接管控,而后者又对下级供应商设定明确的入场标准。“除非是非常关键的二级供应商,主机厂会推荐一些优秀的厂商给一级供应商。”
而截至时代周报记者发稿时,中信戴卡方面仍拒绝对其是否在供应商管控上存在失误作出回应。
隐形巨头
如果没有中荣爆炸事故的发生,中信戴卡几乎是一块金字招牌。甚至原本英语中并没有dicastal一词,如今,它特指戴卡轮毂。
据时代周报记者获得的工商资料显示,中信戴卡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88年5月26日,注册资本7.8亿元,经营范围包括铝合金轮毂制造、模具制造、铸造机械制造、汽车零部件专用设备制造等。其出资股东共有4家,包括香港活力企业有限公司、香港大成有限公司、中信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和中信兴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后两者均为中信集团的二级子公司,目前分别持有中信戴卡65.3%以及20.06%的股份,为第一、第二大股东。同时,中信集团副董事长、总经理王炯兼任中信戴卡董事长。
中信集团2013年年报显示,中信戴卡全年销售铝车轮3075万只,连续5年保持世界第一。而据盖世汽车网监测,截至今年6月,中国铝合金车轮出口额达到18.81亿美元,出口量37.8万吨。其中,前40位企业的出口金额为15.8亿美元,占该产品出口总额的84%,而中信戴卡在40家厂商中高居榜首。
2007年2月,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的《Dicastal创新之路》回顾了中信戴卡的发展历程。据作者张志诚与王洪南记录:
1988年建厂的中信戴卡是中国第一家铝轮毂生产企业。彼时,中信戴卡无技术可鉴、无经验可循,成立之初,其产品的综合成品率低至40%。1991年,投产3年的中信戴卡,累计亏损3690万元。同年,“背着轮子推销”的中信戴卡成功说服深陷发展低潮的北京吉普“装100台铝轮毂样车试销”。不料,这100台BJ2020S车不到两天便被抢购一空。此后,中信戴卡开始为北京吉普配套供货。紧接着,其国内客户逐渐扩容至上海大众、一汽大众、广州本田、天津丰田、沈阳华晨、沈阳宝马、上海通用等。
2000年以后,中信戴卡开始为德国大众、德国奥迪、美国通用、法国标致、美国克莱斯勒、日本本田、日本丰田、德国宝马、德国奔驰等海外主机厂供货。中信戴卡的经营状况大幅改善,1993年,戴卡轮毂一年只能卖出18万件,而2005年的销售量足足增长35倍。
中信戴卡的行业地位也逐渐确立。2004年4月,通用汽车公司曾赴戴卡考察,称戴卡锻压生产线是世界最好的生产线。而德国奔驰公司则将戴卡确立为“A级供货商”。
降低成本永无止境
中信戴卡的“逆袭”是一个让人热血沸腾的励志故事。今年6月,在中信地产2014年度论坛上,中信地产副总裁常颖提及,目前,宝马奥迪近四分之一的轮毂都由中信戴卡位于秦皇岛的生产基地提供。
另据时代周报记者了解,戴卡轮毂的快速发展又与它的低成本战略紧密相关。2003年4月,中信戴卡为北美发去第一个集装箱。彼时,通用汽车的年产量为800万辆,轮毂的需求量是3200多万件,其中,铝轮毂占比50%左右。
据《Dicastal创新之路》一书分析,通用汽车当时正在想方设法降低整车成本,而戴卡轮毂,即使将运费计算在内,其价格也比美国本土提供的轮毂报价更低。这本书中还提及,中信戴卡曾喊一句口号:降低成本永无止境—没有低于国际同行产品价格的优势,(中信戴卡)是绝对不可能被世界顶级厂家接受的。
而戴卡轮毂的价格优势又依托国内的廉价资源。“铝合金加工是一个能耗较高的行业,因为,这个过程需要电解铝,需要消耗大量的电能以及其他能源。国外的轮毂企业可能具有先进的技术,但他们的资源贵、负担重,产能上不来。”上海某主机厂的轮毂工程师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此外其母公司中信集团,也为中信戴卡提供了诸多其他企业所无法获得的优势。“中信集团为戴卡公司提供雄厚的资源和资金,舍得投入生产线,而且拥有自己的技术研究院,同时,产能较大,产品价格具有优势”上述轮毂工程师表示。
时代周报记者在采访中有汽车行业人士评论说,中信戴卡与中荣之间的合作又进一步降低了成本、扩大价格优势。上海某主机厂一位管控中信戴卡的供应商质量工程师对时代周报记者介绍,中荣是中信戴卡的外协供应商,为后者提供加工服务—中荣具有电镀和抛光加工能力,一些铝坯或是半成品会被送到中荣代加工,完成后送回中信戴卡,然后,成品再被销售给那些主机厂。
“汽车零部件生产中的某些特殊工艺,比如电镀、抛光,对专业性有着一些要求。如果戴卡公司自己购进生产线,并投入管理力量,对应的成本会高于将这部分业务外包给成熟的供应商的做法,因为,这些供应商从多个上游客户接受订单,由于量大,平摊下来的成本更低。”上述供应商质量工程师表示。
“近几年,车价一直在走低,各大整车厂都在拼命压成本,要求相关供应商降价,轮毂的价格也压得非常厉害,而轮毂行业的利润一直不高,普遍在5%-10%为了控制成本,我们会尽量压低外包业务的价格。”上海一家轮毂企业的销售经理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此前,上海交通大学汽车工程研究院副院长殷承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表示,工业粉尘只有在苛刻的条件下才会爆炸,昆山事故或因该公司为节约成本,忽视抽风集尘设备、粉尘预警装置而造成。
一位在菲亚特-克莱斯勒集团工作的研发工程师还对时代周报记者描述了汽车零配件制造行业的一个普遍现象:在采购环节,我们主机厂一个采购包通常会找几家供应商来报价,每个产品,比如轮毂,都会有一个报价包。而开项目定点会议时,我们一般只会针对生产的材料、工艺、生产流程控制、实验要求、人员要求等做出一定的要求,也就是说,要求大多只针对产品本身,一般不会提及工厂的安全生产。
“而零部件制造工厂一般都有安全生产管理员,但由于成本控制等原因,这种职位目前大多都是兼职,而且,在每个公司的地位普遍不高,除非由高级管理人员兼任。正因如此,安全生产的执行力往往不是很强。”上述工程师表示。
全身而退?
中荣爆炸案翌日,中信戴卡很快对外进行公开澄清。8月3日,在秦皇岛新闻网记者韩立勇采访戴卡公司新闻发言人时,对方表示,“我公司已于第一时间围绕管理制度、硬件设施、执行落实情况,立即开展安全生产隐患的排查工作。目前,公司的各方面情况都符合安全生产要求。”
尽管如此,中信戴卡在国内的19个生产基地或许仍将面临新一轮的安全隐患排查。8月4日,中信戴卡宁波轮毂制造有限公司所在的宁波市杭州湾新区召开安全生产紧急会议。会上,杭州湾新区管委会主任俞雷要求全区上下认真吸取高雄事件、昆山事件的教训,全面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而无锡戴卡轮毂有限公司落址的无锡惠山经济开发区,8月4日,无锡市委书记黄莉新带队进入园区检查企业安全生产工作。
时代周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过去,中国轮毂制造企业从未发生过类似中荣爆炸的严重事故。一些轮毂制造商担心,国家安监总局可能将牵头对所有与铝轮毂生产相关的企业进行安全检查。
不过,中信戴卡似乎并未因为这场爆炸而陷入更大的危机。8月4日,上述上海某主机厂的轮毂工程师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如果中信戴卡可以保证安全生产,并确保产品质量和产能供应不受爆炸事件影响,他们应该不会终止与戴卡公司的合作。同时,他还表示,“至少目前,中信戴卡没有向他们发出产能受到影响的报告。”
但宁波市汽车零部件产业行业协会一位不愿具名的学者认为,据媒体报道,中荣这家公司不仅污染严重,而且一直存在安全隐患。听说还有职工举报过,但企业没被整顿,一直都在生产。既然中荣如此,中信戴卡的其他下级供应商是否存在类似的问题?“如果中信戴卡在追求低成本战略的同时,无法保证自己的外协供应商满足国内的安全生产标准,国内外的主机厂是否应该重新审视与中信戴卡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