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委下调油价为何还会民怨不迭?
是降得不是时候,还是太会挑时候?
也许,世界上再没有比发改委对“两桶油”——中石油、中石化更亲的组织了。比如心甘情愿地被“两桶油”绑架,坐视其挣取超额利润,面对公众的责难,像对待亲儿子那样频频出来辩护。
但最近,发改委终于忍痛做了一件伤害“亲儿子”的事情。伴随着国际油价持续走低多日后,中国成品油价格16个月来奇迹般出现了首次下调——此前已连涨4次。
这次下调更是经历了漫长的等待。发改委解释说,单纯从时点价格比较,国际市场油价从前期每桶120美元的高点回落至目前水平,下降幅度早就超过了4%,但按照计价周期为22个工作日移动平均价格,近日才达到4%的调价边界条件。
这堪称全世界最复杂的成品油调价体系——既要参考国际市场三地的原油价格,又要计算连续22个工作日的平均价格,还要达到正负超过4%这个幅度,三者缺一不可。故改委总是留下慢半拍的印象。
该体系名为与世界市场接轨,实际操作起来,发改委还要考虑下游企业和公众的承受力,但总体节奏会有利于处于垄断地位的“两桶油”。
但“两桶油”依然向发改委投向哀怨的眼神。
一个有力证据是:2009年国际油价一路飙升,国内成品油价格按机制应提高70%以上,但实际仅上调了50%左右。因此,当国际油价从最高点明显下跌时,却得先还清“历史欠账”,一步调整到位几无可能。
更重要的是,媒体披露,今年1到5月份,全国炼油业利润同比降幅达到了59%。5月份净亏31亿,是炼油行业2009年以来第一次出现亏损。有该机构有关人士说,“效益恶化最根本的原因与成品油的定价机制有关。上游原油与国际市场是接轨的,但下游炼油的成品油的价格是国家控制的。”
发改委调整油价便显得两头不落好——公众嫌不到位,“两桶油”抱怨雪上加霜。
在公众无法主导甚至参与成品油调价、连燃油税都不知最终归宿的背景下,“两桶油”的哀怨可以理解为撒娇。
首先,其几乎垄断了中国本土全部的石油勘探、开采、炼制业务,而结合中国的土地、劳动和环保成本全面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炼油行业全行业巨亏仅仅归咎为受国家价格管制显然有负发改委等组织厚爱。鉴于著名主持人崔永元近日表达了扭亏的信心,企业领导不妨考虑让贤。
在中国石油对外依赖度达到55%的今天,“两桶油”垄断了全部进口权,且在成品油市场则占据约8成市场份额,并受到国家政策暗中护佑,尚不能从国际油价的涨跌中获利,那属于决策者智力问题,需要追究国资委领导责任。
据报道,中国石化公布,截至6月30日的六个月,公司实现净利润人民币411.7亿元,高于上年同期的人民币368亿元。中石油上半年收入9522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近四成。而背后却是油价的一路飙升,并全部将涨价成本转移至消费者头上。比如与2010年10月8日相比,1年间,国内航空燃油附加费800公里以上从40元涨至140元,800公里以下从20元涨至70元。
而且据专家测算,以发改委公布的8月国内成品油表观消费量1943万吨为计算基础,如果这次汽柴油每吨价格降低300元,发改委每晚公布一天降价,占据国内成品油供应80%份额的“两桶油”每天至少会产生一个亿的利润。而这些利润又有多少变成了国家的税利和百姓的福利呢?
即使如此,垄断租金没有最大化的“两桶油”依旧不满意。这倒为组织进一步破除垄断、推动市场化改革意外地创造了前提:对内开放石油勘探、开采、加工市场,对外赋予民企原油进口权——一些中小企业至今怀念赖昌星走私原油带来的实惠值得反思。
短期来看,缩短调价周期,加快调价频率,改进成品油调价操作方式已经时不我待。
毕竟,疲于应对的发改委也该真正尊重规律、尊重市场、尊重公众了。